作者在书后说希望读者读完后想想这本书为什么叫自由,我的想法是,这本书大概是要表达作者对美国式自由的迷茫和反思。


刚开始看这本书的时候,我不久便被书中家长里短的描述所吸引,同时也很惊讶自己竟然会对这些细节感兴趣。胡适感慨美国既有自由又有面包,又说容忍比自由更重要,看来他的理论在这位美国作者眼中显得有些矛盾了。自由深深插根在美国人的血液里,这种风气带给美国民众生活、工作许多开放式的氛围,让他们个体显得很独立,能够肆意的表达情感和自我。这也是烟花最绚丽的色彩。再想一想,好像又不是这样。自由风尚把美国人的个性挖掘的太深,似乎人与人之间的东西就少了,冷漠了。书中人物在亲情友情爱情的包围中充满困惑与尴尬,想互相接近却又不愿向个性妥协。人们从自由中汲取力量,反过来又去对抗个性。十分亲近的人却又不断彼此伤害,这时候冷漠竟然成了最好的安慰。


作者心里描写的手法很强,应该是个非常善于观察又很敏感的人。他的心里描写细的能抓到你潜意识里的东西,让人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。与之相比语言显得有点冗长了,作品人物说的话很像是作者自己在抱怨。就像他在耐心的向读者说着一个故事,娓娓叙着前因后果,遇到情急自己牢骚几句。


文明是单向的,不分国家民族文明程度都应该不断向前发展。而文化却是多维的,是应该有区分的差异的。自由的概念在不同的环境里可以有多方面的解读,归根结底还是对人性的挖掘,这种挖掘本身,还是希望是单向的。


20150203100555269.jpg

查看